15年专注防火门设计国家消防产品认证证书的企业
全国咨询热线:15538134922
联系我们
江南app官方入口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15538134922
手机:15538134922
邮箱:595014638@qq.com.cn
地址 :新密市刘寨镇王沟村二组
联系人:何先生
您的位置: 首页 > 产品展示 > 不锈钢防火门
不锈钢防火门

梅县足球人物志青海足球的开拓者——李尊祥

时间: 2025-01-22 18:11:28 |   作者: 不锈钢防火门

 

  对于年轻一辈而言,李尊祥教练的名字或许并不那么耳熟能详。然而,回溯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却是中国足坛的杰出人物,风云一时。今日,我们将镜头对准这位传奇人物——李尊祥。他出生于梅县,却在青海足球界深深扎根,不仅是青海省元老级的高级教练员,还担任过第一届中国足协教练委员会常务委员及青海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

  李尊祥,1936年9月生于广东梅县,曾就读于梅县东山中学。1955年考入西安外语学院俄语系,参与高校足球联赛并被选入西安青年队。1957年加盟重庆足球队,1963年加入四川青年足球队,1964年成为四川足球队成员,均担任队长兼助理教练。1965年因家庭原因转战新疆,1973年成为青海足球队主教练。1977年带领青海队夺得西北赛区冠军,1979年赢得全国乙级联赛第一名,并晋升甲级。1983年第五届全国运动会进入决赛圈。1993年青海足球队解散后他继续推动青海足球的复兴,于1995年担任青海省足协常务副主席,并于1997年退休。

  李尊祥曾担任过中国足协首届教练委员会常务委员,首次参与评审全国足球国家级教练的工作(后来权力下放至各省),并为曾雪麟成为国家队主教练投上了宝贵的一票。获得青海省政府颁发的“作出一定贡献“的奖状,荣获集体三等功,原件被青海省体育局收藏。

  1988年,荣获青海省职称改革小组颁发的“体育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证书。

  1989年,兼任青海省球类支部书记,足球队总教练(一、二队以及女队)。同年,获得青海省体育局授予的“高级教练”职称。

  1936年9月,李尊祥出生于享有“足球之乡”美誉的广东梅县,自幼就展现出体育天赋,足球、篮球、体操都是他的拿手绝活。但是在多项体育运动中,他尤爱足球运动。

  1953年,李尊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重点中学梅县东山中学。在校期间,他凭借对足球的深厚热爱与精湛的球技,在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成功加入学校足球队。随后,他曾代表梅县学生联队参加了1955年4月举办的广东省分区足球锦标赛。

  1955年,李尊祥轻松考入西安外语学院(现为西安外国语大学),专攻俄语专业,开启了学术与体育并进的精彩人生。初到西北,他迅速适应了新环境,并加入了大学生足球队,延续着自己对足球的无限热爱与追求。

  在大学的足球场上,李尊祥不仅收获了荣誉,更邂逅了生命中的伴侣——韩锦玲女士(儿科专家、主任医师、教授、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院长以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两人因足球结缘,共同书写了一段佳话。

  1957年,由于中苏关系紧张,西安外语学院俄语专业受一定的影响,不少同学转入其他院校或择业,由于对足球的热爱,他毅然决然地加盟重庆足球队,成为当时少有的高学历足球运动员。在重庆足球队期间,他凭借技术的快速提升和组织能力的显现,迅速晋升为队长并兼任助理教练。

  1963年随着川渝地区足球队的整合,李尊祥被选入四川青年队。1964年在合并后的四川足球队中,他始终与前国脚姚夏、马明宇的父亲姚明福、马鼎凱等足球名宿并肩作战,迅速成为球队的中流砥柱与助教。

  注:前排左二李尊祥、前排右二朱平(前国足队员的父亲)时任主教练。二排右三为马明宇(时为国足队长)的父亲马鼎凱。二排右五为姚夏(时为国足队员)的父亲姚明福。

  1965年,李尊祥与韩锦玲女士喜结连理,本欲在四川安家落户,然而为了支持妻子的事业,他毅然决定跟随妻子前往新疆伊犁,希望在那里继续追寻自己的足球梦想。

  正当他踌躇满志,准备大展拳脚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席卷全国,迫使他暂时搁置了足球梦想,转而被分配至某中学担任体育教师。然而,心怀足球梦想的李尊祥并未放弃,他紧抓1972年体育运动逐渐复苏的契机,毅然向国家体委递交了继续从事专业足球工作的申请。皇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努力最终得到了回应,申请获得了批准。

  为了实现足球梦想,他于1973年3月携全家迁徙至青海西宁,并在这里安家落户。然而,青海的足球环境却充满了挑战。这里海拔高、氧气稀薄,自然条件严酷,冬季严寒漫长,春秋季节风沙肆虐,全年中适宜训练的时间极为有限。更为严峻的是,青海省足球队尚处于初创阶段,基础设施匮乏,连一块标准的天然草皮足球场都难以寻觅,训练场地多为黄土,条件简陋。队员的技术水平与整体实力均显薄弱,在全国范围内排名靠后。

  面对重重困难,李尊祥殚精竭虑,一心一意扑在青海足球队的建设当中。在没有绿茵场的条件下,他带领队伍在黄土地上训练;黄沙弥漫,脚下的土地崎岖不平,但李尊祥始终相信,坚韧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能够克服一切障碍。面对训练时间有限的困境,他不辞辛劳,四处奔走,争取各方支持。在寒冬腊月,刺骨的寒风中,李尊祥坚持把队伍拉出去训练,哪怕是最艰苦的条件,他也想方设法为队员们争取更多的训练机会。

  为了让球队慢慢的提升,李尊祥不满足于现状,时常带领队员们奔波于全国各地,汲取各省的先进足球技术和理念。青海足球队每年有八、九个月的时间在外征战、学习,这一跑就是十年。十年如一日的艰辛付出,不仅锤炼了球员们的技术,也锻造了他们无畏艰难的钢铁意志。正是凭着这股韧劲,李尊祥带领青海足球队从默默无闻走向崭露头角,成为了一支充满希望的力量。

  李尊祥深知,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相信,只有在最艰苦的环境下拼搏,才能铸就真正的胜利。每一场风沙中的训练、每一次四处奔走的求援,都是他为球队铺就的未来道路。正是这份殚精竭虑的奉献精神,让青海足球队不仅在赛场上有了质的飞跃,更在无数艰难岁月中铸造了不屈不挠的灵魂。

  他强调:“我自知青海足球队的技术与足球强省有很大的差距,但我们的目标是知己知彼,确保每场得分,而非追求华丽场面表象。通过最大化去发扬队员的特长,扬长避短,形成较为强大的团队合力,这正是青海足球队所追求的,并且我们已基本实现。与我们交过手或者观看过我们比赛的著名运动员以及教练员,无不感叹你们青海队看着不怎么样,怎么那么难打!他们甚至不敢相信,我们的队伍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训练出来的。”

  注:青海足球队与巴西买根基大学队的国际友谊赛(时为南美洲大学冠军)1:0战胜该队。

  此外,李尊祥还积极引进外部资源,邀请足球界知名人士前来授课,策划举办多场友谊赛,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习借鉴各方经验,促进球队整体水平的快速提升。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青海足球队不仅防守稳固、反击迅速,更以全新的风貌和鲜明的特点赢得了广泛赞誉,成为了当时中国足坛不可小觑和颇具“争议”的球队。

  一般而言,一支成熟球队的成长周期至少需要七年,而其巅峰状态往往只能维持三四年。从1973年李尊祥接手青海足球队,到1979年青海队跃居全国强队之列,这一显著进步仅用了不到七年的时间。

  早在1977年,青海队已开始崭露头角,在乙级联赛第四区比赛中,以全胜的成绩获得第一名,却被一些人视为偶然。但1978年在全国乙级联赛22个队伍中取得的第八名成绩,终于引起了青海体育局的重视,并确立了次年冲击甲级队的目标。

  谈及此事,李尊祥难掩自豪之情。他说在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他还做了一个青海足球队获得冠军的梦,没想到梦想线年的全国乙级联赛中,青海队夺关过隘、力挫群雄,42场比赛胜22场、平17场、负3场以积分最高的成绩,独占鳌头,提前三轮出线!一跃晋升为甲级队。他回忆道:“那段备战的日子每天都在汗水与压力中度过,但队员们从未退缩。我们不单单是为了一个甲级队名额而战,更是为了验证自己,为了让青海足球在全国舞台上崭露头角。”

  这是建国以来,青海球类项目首次进入甲级队行列,捷报传来,万民欢呼。国内的舆论和球迷们都在盛赞青海高原足球队不畏强手、敢打硬仗、勇于夺冠。也把同样美好和赞誉献给了青海足球队的教练李尊祥,称赞其对青海队崛起于足坛有伯乐之功。

  从现代足球的角度来看,一位优秀的教练员能够从根本上塑造球队的命运轨迹,甚至影响到整个足球文化与足球生态的发展。教练员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技战术的指挥和管理,更深刻影响球队的精神面貌、长期发展的策略,以及足球运动的整体形态。可以说,李尊祥不仅是技战术上的专家,更是青海足球文化的领航者,他麾下的青海足球队将敢打敢拼、作风硬朗、团结一致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并在1980年在全国足球甲级联赛中,青海足球队在李尊祥的带领下,两胜八一队、上海队,两平辽宁队,战胜时年为甲级联赛第一名的天津队。凭着出色表现,青海队成了全国球迷和球队眼中名副其实的西北黑马。

  队员:赵俊华、顾云宝、李玺源、杜玉清、张北映、韩基民、王力、吴建民、李彬、房敏、胡燕瑜、李小青、安郁杰、宗庆式、孙盛强、郭玉京、黄小勇、高权、何建青、谢绕焕、梁宁

  经过李尊祥教练多年的精心,青海队在1983年的第五届全运会重庆分区赛预选阶段迎来“大考”,与老牌甲级劲旅北京队、吉林队与四川队同分一组,同时也面临着虎视眈眈、摩拳擦掌的甘肃队与福建队。对于青海队而言,唯有跻身前三名,方能叩响决赛的大门,这无疑是背水一战,全队上下唯有全力以赴,方能搏得一线生机。

  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李尊祥的精妙布局与悉心指导下,青海足球队展现出非凡的战术素养和团队精神,接连战胜吉林队、战平四川队、北京队(北京队坐拥多位国脚,并由著名教练曾雪麟执掌),更是一举击溃福建队与甘肃队。最终使得青海队与四川队、北京队同积八分,以第三名的骄人成绩,成功挺进全运会决赛圈。

  回忆起这场赛事时,他表示:“之所以能够战胜实力强大的吉林队,重点是精准地捕捉到了对方球员的心理弱点。因为吉林队球员在比赛中情绪波动较大把自己的位置放的太高,一旦失球便容易陷入混乱,正是这些微妙的心理变化,为青海队提供了可乘之机。让我们青海队以2:0的比分实现了以弱胜强的完美逆袭。”

  李尊祥教练平静的叙述着往事。他说,“1983年后,随着老队员因年龄问题相继退役,年纪较小的球员虽然勇猛但技术尚不成熟,青海队冲击甲级联赛再次失败。尽管在1984至1985年间,球队仍保持了一定的竞争力,但1986年第六届全运会上对阵辽宁队的失利却成为了青海足球的转折点。”

  最终,在1993年天津举行的第七届全运会预赛后,青海队决定与企业联办以“推向社会”,由于地区经济情况和种种原因未能成功,球队最终解散,青海足球的辉煌时代也就此画上了句号。

  尽管青海足球队已经解散,但是李尊祥对足球的热爱与执着却丝毫未减。他表示:“要推动青海足球事业的持续发展,第一个任务是大力推动青少年足球和群众足球运动,并致力于人才的选拔,尤其是通过科学方法选材,这包括身体条件、技术水平等等,更重要的是意识、反应及临场应变能力,后者往往难以通过后天培养,且天赋至关重要。”秉持这一坚定信念,他倾注大量心血,终于在1995年成功促成了青海省足球办公室的正式成立。

  在此过程中,李尊祥担任了青海省足球办公室主任和常务副主席一职,尽管这一职务可能更多的是象征性的,但他却以满腔热忱和实际行动引领着青海足球的前行。“或许有一天,我的名字会被遗忘,但青海足球的火种不应熄灭,这里有一群热爱足球、渴望成长的孩子们,他们的梦想与希望值得被看见,被重视……”他的声音,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推动青海足球事业不断向前的不竭动力。

  不过,在面对昔日亲手培育的青海足球队解散这一话题,八十八岁高龄的李尊祥教练展现出了超凡的豁达与远见。他淡然回应道:“世间万物,兴衰更替,本是自然的规律。我们不应沉溺于过往的遗憾,而应怀揣希望,放眼未来。”李老的话语中,不仅透露出了对足球事业的深刻理解,更蕴含了对生活哲学的深刻体悟。

  现在的李尊祥教练,虽然退出了足球界,但其名字背后,那份对青海足球倾注的无尽热情与执着,却如同启明星,镌刻在青海足球历史的天空之中。他所独创并深入实践的执教理念,即便时至今日,依旧能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