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专注防火门设计国家消防产品认证证书的企业
全国咨询热线:15538134922
联系我们
江南app官方入口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15538134922
手机:15538134922
邮箱:595014638@qq.com.cn
地址 :新密市刘寨镇王沟村二组
联系人:何先生
您的位置: 首页 > 产品展示 > 木质防火门
木质防火门

1950年悬挂第四版毛遭市民质疑:怎么只有一只耳朵

时间: 2025-01-07 00:45:33 |   作者: 木质防火门

 

  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迎来了一周岁的生日。广场上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在万众欢腾的喜悦气氛中,一幅新的毛被悬挂在了醒目的地方。

  按照惯例,毛主席的画像是每到节日的时候,才会被悬挂一天。不过这次的画像在展出后,却受到了一些来自群众的质疑。

  在这副画像里,毛主席是面冠目光向侧上方注视的形象。但是由于角度的关系,人们看到的主席只露出了一只耳朵。

  如果是一幅普通的画像,或许不会让人们有这样的疑惑。但作为中国人民的领袖,又是整个庆典的核心,主席的画像有这样的瑕疵实属不应该。

  除了这个明显的缺点外,这幅毛主席的画像还有别的不合适的地方。所以这幅在1950年国庆临时创作出来的画像,仅仅悬挂了一天的时间,就告别了历史的舞台。

  其实这幅画像不是悬挂的第一幅了,那么在它之前和之后的,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呢?

  1950年国庆的这一幅画,是由著名画家辛莽创作的,以主席的一张免冠侧脸照片为蓝本的作品。没想到刚一亮相,就引来了争议。

  原来因为照片自身的角度,主席是看向侧上方的姿态。这样呈现出来的效果,就很自然地只露出一只耳朵了。除此之外,由于主席的视线原因,会给人一种“目中没有人民”的错觉。

  如果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这种小的瑕疵或许不算什么,但在如此庄严肃穆的场合,任何细节都难免被放大。所以这幅画仅仅悬挂了一天,就彻底消失也是有情可原的。

  这已经是毛主席的画像,第四次挂上城墙了,而在前第一次悬挂毛主席的画像,还要追溯到1949年的2月。

  1949年2月12日,北平和平解放的庆祝活动上,毛主席的画像第一次悬挂在了城墙上。和他的画像一起被悬挂的,还有别的国家领导人的画像。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悬挂多幅国家领导人画像,也是唯一的一次特例。而在第二次悬挂的场合,是在同年的7月7日,当时的上除了还有并列悬挂的朱德元帅画像。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庆典活动上挂在城楼上的。这幅画像是由湖南画家周令钊创作的,稀有的带着八角帽的主席形象。

  这幅画的创作过程也极富传奇性。早在几个月前,周令钊就接到了创作国庆典礼上悬挂的的任务。在完成这幅重要作品之前,周令钊曾经创作过我国第一张海报《复活》,还有历史油画《五四运动》。后者至今被收藏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

  接到任务的周令钊,第一时间就来到广场,在搭好的脚手架上开始了工作。在很多的主席照片中,周令钊选择了一副主席年轻时,身穿军装,头戴八角帽时的形象。

  他认为这张照片里的主席,不但目光中带着革命的坚毅,而且他的风度气质中还有一种风度翩翩的浪漫气质。经过组织上的研究决定,这一版的画像就以此为蓝本。

  经过了近两个月一笔一划的创作,一副栩栩如生的出现在城楼上。直到开国大典的前一天傍晚,画作才正式完成。可是在负责人元帅的审查下,却似乎对这幅作品不大满意。

  聂老总对周令钊说:“虽然原照中主席的领扣是松开的,但我建议还是扣上的好。因为这幅画毕竟是在如此严肃的场合使用嘛。”

  听取了领导意见的周令钊急忙开始工作,终于在天黑之前完成了修改。可是当他回家刚准备休息,中央又传来了修改意见:为了让画像的整体效果更突出,组织上建议盖住画像底部的“为人民服务”字样。

  就这样周令钊急忙赶到现场,在灯光的帮助下,连夜改好了画。这幅作品在开国庆典上一亮相,就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这一副主席面带微笑的画作,也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主席形象,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变成了经典之一。

  虽然无论是画家本人,还是其他工作人员,都为的创作花费了巨大的精力。但前四幅大多只在广场上,悬挂了一两次,也就是每一年的“五一”和“十一”两天。依规定,这些画像在使用后都必须就地毁掉。

  所以在前几次的中,他的形象都是各不相同的。直到第四幅画像被人民质疑后,自第五幅开始,使用的时间才开始变长。

  既然画像如此耗费人力物力,那么为什么不用放大的照片来代替画作,悬挂在城墙上呢?

  对于使用画像而非照片悬挂的问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亲笔创作过的画家了。根据年纪最小的画家葛小光的介绍,人们才知道了必须这么做的原因。

  葛小光是北京人,师从前辈画家王国栋继承了创作的工作。对于的意义,葛小光是这么解释的:

  “首先参考的照片虽然经典,但照片中的主席因为上了年纪,所以在精神面貌上,不符合正式场合展现主席神韵的要求。”“而且照片虽然写实,但是却显示不出人物的灵魂。在此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则可以尽量地避免死板的问题。除此之外,的主席画作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要感觉主席是注视着每个人的。这样既有神韵,又有实用性的作品,自然不是照片能做到的了。”

  虽然一提到,葛小光就像打开了话匣子,一时间滔滔不绝。但在崇高的荣誉背后,其实每一位画家在创作的时候,都经受过十分严峻的考验。如果他不说恐怕一般人是没办法想象的。

  从第五次更替开始,画家们创作的步骤就发生了一些改变。本来是爬上脚手架,在悬挂好的画布上作画。由于当时的只需要悬挂一天,所以这样的解决方法还可以勉强使用。

  但后来的被要求,需要长时间悬挂而非节日短暂使用,所以画作的质地也从画布变成了更结实也更耐腐蚀的钢板。在创作的时候,画家也需要用油画的方法,在地上完成好画作,再用起重机械悬挂在城墙上。

  于是后来的画家,一般来说都会在地上搭好一个小棚子,作为他们的创作室。在室外一呆就是一天,风吹日晒不说,常常为了赶工期可能连吃饭都顾不上。

  除此以外,这项工作对于创作者的体力也是一个重大挑战。为了挂在的画像,可以被远距离的看到。所以这幅画必定要达到一定的尺寸才可以。

  通常高数米,宽也在5米左右,加上画框重量超过了一吨。主席的面部特征,都要超过正常人的几十倍。比如在第六和第七版的中,主席的嘴部就要达到普通人的二十倍大小,画中主席的鼻子也是普通画像的二十倍以上。

  另外主席的神态,要符合当时的年龄和情景,不能显得突兀,也不能忽略本人的特色和特点。在使用颜色的时候尤其要慎重,一定要注意质量,并且不可以使用太厚的颜色以免沉重。

  在绘画时要化繁为简,争取用最简练的线条表现出最朴素的主席形象。整体上要凸显主席的伟岸形象,又不能过于杜撰显得修饰太多而丧失真实形象。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也多,这样的工作从开始构思就决定了自身的苛刻。不过接受任务的每一任画家,都把这个工作当做自己必胜的荣誉,全心全意的投入到了其中,为中国人民奉献了一幅又一幅精彩的画作。

  不过由于画像悬挂的时间变长,其临摹范本也渐渐开始形成了标准版本。在第五版画像开始创作时,就采用了当时新华社公布的毛主席第一幅标准像为蓝本。自那以后每一任创作者的作品,都是以此为模板创作出来的。

  这张标准像是主席中老年时期的形象,没有戴帽子身穿灰色中山装。整个表情平和慈祥,双眼炯炯有神,宽阔的肩膀给人以极大的安全感。按照这张照片创作的作品,也成为了流传最为广泛,被引用次数最多的毛主席经典形象。

  在1952至1967年间,的经历了两次创作。这两次的创作都是由著名画家张振仕主笔创作的,他的画作也陪伴着新中国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十五年时间。

  在那段特殊的时期里,他的画作也为具有特殊的意义:我国先后经历了建国初期到抗美援朝等重要历史时刻,毛主席的画像从某一些程度上来说,鼓舞了全国人民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

  1999年国庆之前,为了替换悬挂已久的,北京市城楼管理处开始计划更换画像的相关事宜。这一条消息传到了上海,引起了当地的一家颜料公司的重视。

  这家颜料公司名叫马利画材公司,这家企业诞生于数十年前,是我国不多见的颜料出口企业。尽管当时的马利颜料已经在国际上取得了不俗的口碑,还可以和英国,荷兰,日本等国的知名品牌并驾齐驱。

  但此时的使用的颜料,仍然是采用的进口材料,而非国产。究其原因是我国自产的颜料,在高端油画使用材料方面,还达不到世界顶尖的水平。即使马利公司一直在想着方面努力,但仅仅是研制就花费了十多年的时间。

  不过在1999年的时候,此公司的努力终于收获了成果,他们研制出的产品已经远超国际标准。这样的成果也让此公司有了为新的提供颜料的想法。

  为了得到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专门派人员来到北京,找到了当时的主笔葛小光。听说了这件事的葛小光,对于使用我们自己的材料作画还是很感兴趣的,不过要想更换材料,必须要经过检验才行。

  因为画像需要经受风吹雨淋,所以颜料的着色和防褪色就是最重要的。为了测试,葛小光把常用的进口颜料,和马利公司的产品一起画在画布上,放在室外暴晒和雨淋长达两个多月。

  经过测试我国的产品完全不逊色于进口货,于是从此马利公司就成为了的供应商之一。自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开始,之后的多次画作都是由此公司提供的材料绘画而成的。

  除了颜料以外,画像的边框也是特别的材料制成。在外表上摒弃了欧式画框的修饰,使用中国风格浓厚的金色装饰,显得美观大方又庄严肃穆。

  而画作的衬板同样经过了数次修改。最早的画像使用五合板做画板,但因为木材受潮容易变形,在经过雨淋后常常会出现边角翘起的尴尬局面。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后来的画板大多数都是由手工成型的玻璃钢质地层压板。画作保持多年不变形的秘诀也就在于此。

  一幅看似简单的画作,从选材,制作雏形,到选择蓝本,作家创作,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在整一个完整的过程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小心谨慎且全情投入。为了表现出主席的光辉形象,每一位相关工作人员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如今铭刻在人民记忆中的主席形象,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努力,才能在几十年的岁月中不改旧貌,一直陪伴着他最热爱的祖国和人民。

  的,在多年以后慢慢的变成了了中华民族的象征。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主席的形象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好的名片。对于主席的缅怀,也证明了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这位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儿子。